当前位置: 首页 > 用车宝典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

  • 用车宝典
  • 2023-05-18 15:45:01

大家好今天的话题是汽车产业,很多人想了解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最近有人想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现状怎么样,此外,还有朋友想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吧!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综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喜忧参半,展望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风险与机遇并存。 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至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2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去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潜力也非常之大。据有关部门分析,近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载货汽车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特别是次发达地区,如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多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大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也会有较大增长。随着有关鼓励私人购车的,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特别是轿车、客车,尤其是斗微型客车的需求量会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为此,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以满足中庭的需要。此外,还将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至2005年,中国公路里程将增加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所有这些,都无疑会大大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喜人,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以后,国门完李稿全打开,我国的轿车产业与国外发达的汽车企业处于同一个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整的轿车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制造体系相对薄弱,汽车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十分落后,企业规模还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所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面对。 大市场,也给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在与强手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逼迫我们把自己做大做强。为了应对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哪销孝力强、拥有自主知识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怎么样?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析

2012-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我国汽车产量由高速增长进入波动增长阶段,汽车制造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901.54万辆,同比增长3.19%;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0%,均达到近年值。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购置税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全年总计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同比下降1.37%;销量为2531.1万慧亮雹辆,同比下降1.78%。

2023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08.2万辆 和2627.5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局面。2023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

2、中国汽车销售产品结构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3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87%,达到近些年最大值,随着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下滑,2023年,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81.76%。2023年1-11月,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7.61%。

2012-2023年,我国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9.7%,2016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为13%,较2009年下降6.7个前帆百分点;随后商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23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8.24%。2023年1-11月,商用车占汽车键知总销量比重为12.39%。

3、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7年以来,购置税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1999.4万辆,同比下降6.4%;实现销量2017.8万辆,同比下降5.9%。

2023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7.1%和6.5%,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3年1-11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5%,累计增速放缓。

4、中国商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2-2015年商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累计销量同比负增长。虽然2014年9月以来稳增长效果显现,有助于商用车走出低谷。9月商用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仍然负增长。10月份、11月份商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虽然在2014年,同比增速开始回升,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2016-2020年,商用车市场回春,2016年商用车产量为369.8万辆、销售量为36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0%和5.8%。2020年,商用车市场累计产量为523.1万辆、销售量为51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和18.7%。在疫情的影响和汽车整体及乘用车产销同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的增长。

2023年,中国商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2023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5、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知判我国搭帆改汽车产销量迅速占据市场,成为世界第一位,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产销量不断提升。

至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三连降”的下滑趋势,车市终于翻红。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自主品牌力压合资品牌,却依旧要克服“缺芯”难关,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

汽车发展

2023年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两旺,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从3月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超30万辆、11月超40万辆,到12月已达53万辆。新能源车市整体从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呈现市场轿衫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新能源汽车是在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生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得到世界汽车行业共同关注的崭新行业。尽管各个在新能源汽车的旧建设愿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减少环境所承受的实际压力、同时推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行业在未来几年内有发展前景吗目前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怎样

①国内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乘用车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也将继续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各项,加之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汽车需求增加,预计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零部件行业调查研究报告》对 2012 年至 2015 年中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进行的预测,预计到 2015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 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 亿辆。

2014 年 1-3 月汽车产量为 589.17 万辆,同比增幅达到 9.16%,其中乘用车增幅达到 9.48%,增速高于商用车。

②我国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具有竞争力的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逐渐涌现,汽车生产核心技术和新技术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掌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向汽车制造国转变的基础。为了实现转变的目标,我国必须首先形成多家规模化、集团化企业,兼并重组势在必行,自主品牌必将成为未来大力扶持的对象。随着近期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支持的陆续颁布,未来行业的发展重点着重体现在加强自主品牌企业技术力度;鼓励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未来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可望逐步扩大,技术实力也会迅速提升,中国的汽车市场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③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对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受益于节能环保的推出,未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行业将是新的投资增长点,也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背景下,鼓励低能耗、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汽车工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据工信部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在节能汽车推广的作用下,近几年小排量乘用车销量增长十分迅速。2014年 1-3 月该类型车型销售达到 326.59万辆,同比增长 5.25%;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 67.07%。

2011 年 10 月,节能汽车推广调没档悔整,将节能汽车推广标准提高了 8%,推广车型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从百公里平均 6.9 升调整为 6.3升。2012年5月,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研究确定了包括安排 60 亿元支持推广 1.6 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等措施。节能汽车推广对节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汽车产品升级换代提速,低能耗、小排量汽车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之一。

④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蠢棚深化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需大力推进跨区域兼并重组,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需提高小排量汽车比重和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需大力提高核心零部件化的比重,以进一步促进零部件与整车的协调发展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需进一步调整汽车消费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开拓农村汽车市场。

⑤汽车产业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我国汽车整车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出口渠道的多元化,未来我国汽车出口将继续增长,整车出口将成为自主品牌企业新的枯正增长点;2012年,连续10年排名汽车出口第一的奇瑞出口量达 18.48 万辆,同比增长 16.26%。

2010 年我国汽车产品累计出口金额首次超过 500 亿美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汽车出口 81.40 万辆,同比增长 49.50%,比上年同期增加26.90 万辆,创历史新高,对同期汽车增长贡献度达 60.80%,成为拉动今年汽车销售增长的主要力量。2012 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百万,达 105.61 万辆,同比增长29.70%。2013 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 87.24 万辆,同比有所下降,累计出口金额713.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2014年 1-2 月,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 13.07万辆,同比下降 10.2%,累计出口金额 18.11亿美元,同比下降2.4%。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的转移,未来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⑥我国汽车市场在全球地位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逐年增加,我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发生实质性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成为其利润的重要来源地和增长地,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决策机制将产生显著影响。跨国公司将会从产品研发开始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未来还将针对中国市场专门新型汽车产品。

汽车行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前景: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汽车行业是必要的。

一方面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的话好处多多啊: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带动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发展;GDP增长等等。但是具体说到这个行业到底怎么发展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从产业链来讲,要早出好的汽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很高的投入,同时还有要大批高端人才的出现。

第一步,原材料。包括钢铁、镁、铝、合金、塑料、有机材料,这些就牵涉到了各种各样的基础产业,这些做好了才有后面的东西。

第二步,零部件、电子配件、其他配件的制造。这些东西都是很难的。有一个现象可以用来参考,就是现在的的问题。拿奔驰、宝马、奥迪来说,奔驰现在的C和E价位跟进口相比并没有下落多少,原因是因为率不够高,就是说的C级和E级的车当中来自国内的部分并不多,因为国内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够不上德国总部的要求,仍然只能进口,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相对较低,但是根据的规定,一旦进口零部件的价值总额超过了整车价值的60%(印象中是这个数),那进口的零部件按照整车进口的关税率进行课税,那最后生产出来的车的价格跟相比必然不会有大的变化。再看宝马和奥迪,A4、A6、3系是比较早进行化的进口豪华车型,率也是相对较高的,但是这些车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小毛小病出现的比较多,这三个品牌综合起来看,很容易得出结论:零配件的质量还跟不上。最后再看看很多国外的品牌,大凡技术含量较高、企业旗下较为高端的产品都没有这个说法,奔驰、宝马、奥迪的S级、7系、A8、各类越野车、跑车,包括沃尔沃的S80等等,根本不可能。宁可在自己生产然后运出来,承受出口的各种昂贵的税收、费用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是会啃掉公司利润的项目,这么大的集团的管理层会不懂这个?为什么?要保证品质和招牌!反观这些成功的汽车企业,他们在国内制造销售的汽车都经久耐用、品质一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有高品质的供应商。

第三,零部件都有了,就是汽车制造企业自己怎么造车了。他们发展靠什么?卖车!卖得越多,企业发展的越好,资金越充足,回过头来能造出更好的车。怎么样车能卖得好?无非就是三点:1,便宜;2,性能好;3,功能齐全好用;4,外观漂亮。三点都能做到也不是没有,但肯定有个限度,你要用QQ的价钱买一辆长得像雷克、跑起来堪比宝马而且跟S600一样舒服当然是天方夜谭了。厂商的选择必然是这个几个因素的最佳平衡点。怎么样能便宜?成本控制,包括生产制造成本(生产流程控制,步骤多了成本增加,步骤少了质量不行;生产人员工资,多了嫌贵,少了人不干;……),管理费用(怎样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怎样的工资是最合适的……),销售费用(怎样花最少的钱、用最少的时间、雇用最少的销售人员能完成最多的销售业绩……你不能在马路上立个牌就有人上门来买车吧?人凭什么啊,他那钱又不是偷来抢来的,即使是偷来抢来的也得花时间和精力啊,对不对?)。怎么样造车能让车跑得快呢?这就是很大的技术问题了,我这皮毛也不班门弄斧了,想想为什么宝马的Z4(3.0的排量)比奔驰SLK350(3.5的排量)跑得快呢?你明白吗?我反正是不明白。功能怎样又多又好用又实用?怎样的车开着能舒服?这个我还真不太懂,但你开开富康,在开开奔驰你就全体会到了,至于怎么做出来,得问两个厂家技术专家。怎样的看着好看,让你能够跟亲朋又要炫耀一番?这是美学问题,而且见仁见智,我是一窍不通,不过大概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奥拓比奥迪好看吧?漂亮的外观是要优秀的设计师设计滴!怎样的车能好用?除了功能之外,估计也没有一个人愿意隔三差五地去维修店和咖啡吧?其他还有油耗、品牌、厂家宣传等因素,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很多时候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上面这些东西,除了市场因素之外,也得掺和一下,这我就不说了,反正现在是没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我觉得。

限行问题:

限行,从出发点看是为了减少道路拥堵,改善空气质量,但应该不会傻到说通过这种手段来抑制汽车行业的发展,它是多大的税收来源啊,要建设,要,税收少了怎么行?现在GDP增长放缓,汽车交易起码五位数,天价汽车一辆能够几艘游艇,100辆奔驰不就是一亿的GDP吗?奔驰每年在中国卖多少辆?况且奔驰100万以上的车多了去了,还有别的品牌呢?所以限行不是要抑制汽车市场。事实上抑制了没有?有人觉得有,因为不能物尽其用,干脆不买,打车!不过我觉得没有。上面那种想法是没钱买车,或者只有钱买一辆车的人的想法。如果你有足够的财力买两辆车呢?比起微不足道的停车费,你会不会再买辆车呢?现在贫富分化在加大,买不起车的人即使不限行,没准也一辈子不会买车,买的汽车的人必然是有点财力的人,他们会想:不如买辆二手车吧!对吧,那更有钱的就更不在话下了:有辆奔驰,反正现在没法天天看了,不如再买辆宝马耍耍吧,反正也有的是钱!—反之亦然!所以即便限行,过不了多久街上的车估计还会很快的多起来,最后又堵上了。

其次,采购呢?那帮天天奥迪A6开着,酒席跑着,你还怕他们哪天没车开?总有办法为这些人解决“困难”!

这两个因素多半能抵消的抑制作用。

还有一点别忘了,限行的只是而已,其他地方会不会限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才知道。

其实真正想的汽车市场究竟会怎样发展,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因素太多了。如果真的有一条线索的话,不妨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分析。无论东西什么样,无论价钱如何,只要需求旺盛,超过供给,市场争相发展是必然的。即使这个市场是的,也遵循这种定律。要不你想,为什么交易屡禁不止?更何况汽车产业的发展利大于弊?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分别怎样影响,供给受哪些因素影响,分别怎样影响,考虑得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接近事情的真相,但这个真相只能接近,很难触及。

如果你是想收集论文资料,希望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帮助,但仍然需要很多资料。如果纯粹是思考并讨论,欢迎共同切磋探讨。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多数观点认为,真正能抑制或减缓汽车产业发展的并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其他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比如地铁。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你买辆汽车纯粹是为了代步,突然有一天你所在的城市地铁能够在任何时候把你送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你会买汽车吗?我肯定不会,我没拿闲钱,我也不愿意恐买一辆车放在那里,只为了计提折旧,交无休无止的停车费,还有各种各样的税费。但真正到了那种情况,受到伤害的只有脆弱的汽车行业,仍然能够存活的就是那些已经列入奢侈品品牌的汽车和拥有它们的企业。

最后说几句。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产业,真的有这份热情,那就义无反顾地去,这是中国很需要振兴的一个方面,纵观全世界,凡是拥有大的汽车集团的,都是强国,美国、德国、日本,现在基本上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这三个也恰恰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体或者是经济体的中心,而其中最强大的德国,宝马、大众两个集团现在在中国的业务做得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奔驰更加是这个的象征。日本丰田从集团业绩上讲,已经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另外他们还有本田和尼桑。美国三团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虽然现在处于亏损的状况,但是美国不会轻易让他们垮掉,而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通用是丰田之前全球汽车业的霸主,多年位居全球500强行业第一。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只是刚刚起步,跟他们比起来,可以说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力量。当很多行家预测,今后中国的汽车企业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包括大到企业也企业之间的并购,带来品牌与品牌的整合,然后还有生产线的整合。所以前途还是大大的,但是工业这条路还很长,也很远,可能还很艰难。不知道我在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中日德美四分天下的格局。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汽车行业前景仍可乐观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一份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的汽车行业继续了同去年一样的高增长,而且从今年两市已公布年报业绩的上市公司来看,除了天津汽车、汽车、山东黑豹出现亏损外,其他的汽车类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更有甚者业绩增长在50%以上,如东风汽车和江铃汽车。但是,我们能否就此断言,汽车行业前景十分乐观吗?回答是肯定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生活水平已开始迈入小康水平。当家用电器已充分普及之后,居民消费的重点将转向大额的住房和汽车。正是在这种消费趋势下,汽车行业在去年和今年年初,了相当高的增长率。而且这种消费趋势,肯定还将在今后几年加速继续下去,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其次,鼓励和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去年年初就透露购置汽车消费税有望下调30%,8月众多媒体报道汽车报废将有重大调整,9月初计委主任将促进汽车、轿车消费放在消费的首位,随之各家银行和企业都推出了汽车消费。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利好已基本上开始兑现。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大力鼓励汽车行业内的兼并和重组,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的发展,现在已有传闻,天津汽车正在寻求一汽的并购。随着这些的实施和汽车行业内的强强联合和结构优化,国内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的形成,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最后,加入WTO后的激励作用。谈起WTO,似乎加贸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汽车行业,但是我们并不如此认为。对于加入WTO对汽车企业的冲击,我们认为会正如十多年前我电企业面对洋货冲击一样,使汽车企业更快地发展,更快地走向成熟。我们可以看到,去年我国汽车企业为了应对WTO,纷纷加大了市场和创新力度,通用的“赛欧”、天汽的“夏利2000”、大众的“俊杰”、长安铃木的“羚羊世纪星”、神龙的先后登场,有人统计,去年一年我国各大汽车厂家推出的新车型,几乎是以往的总和,这就是竞争的力。还有大家不要忘了,我国任何一家较大汽车厂家的背后都无一例外地站着一家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此外,加入WTO我国将会更深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此同时,更多更新的技术及管理理念将会被引入,从本次各家企业推出的款式来看,其中不乏市场上的主流车型。可以肯定地说,加入WTO给国内汽车行业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相信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全面激活,整个行业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认为加入WTO后,我国的汽车行业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快的发展期,行业前景仍可乐观。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天津汽车、江铃汽车和上海汽车。

汽车行业在未来几年内有发展前景吗? - : 有发展前景,原因: 1 国内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乘用车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也将继续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各项...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 一、汽车产业初具规模,中低挡车是主力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实现两次突破,是1992年突破百万辆大关.但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为控制通...

未来5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 总体来说未来五年汽车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品牌化,化,集团化发展!将来汽车业之间的竞争将是非常的激烈!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支持我们的自主汽车品牌!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有多大?: 参考: 随着雷曼公司的轰然倒下,由次级贷引发的 金融危机 波及全球,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场灾难也给汽车工业带来重创,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处在破产边缘,“拯救底...

当今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 统计上去年轿车企业应该是在15、6个,今年有25、6个了,还有一些没有开始统计. 微型货车一个市场小,一个是逐渐,微型货车的发展情况不太一样,但是变化不很大. 从货车来看,现在汽车的增长不是铁板一...

中国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 汽车行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前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汽车行业是必要的.一方面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的话好处多多啊:...

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 : 你好 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方向是向4化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会顺利发展么 - : 肯定会的...

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 : 《2014-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商业设计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前瞻》分析: 2014年汽车行业展望: 2014年随着各种“稳增长、保下限”效应不断显现,加之制度的增长红利逐渐释放,汽车工业将在“稳增长、调结构和促”...

今后几年汽车行业的变化趋势 - : 你好: 汽车发展趋势会以民众的消费观从越气派越好逐渐转变为越实用越好,而在油价疯狂上涨、钢铁等渐渐减少的情况下,小型车的优势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接受.在销量增加的同时,需求量在逐渐地减少,降价将是所有厂商都必走的一条营销路.产销率在高位运行,厂商合作呈现双赢格局! 在未来几年里会以环保车型为主发展! 参自! 愿你成功!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神散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慧升需求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3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3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3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3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游碧氏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3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陆续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3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3-2030年,中国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的量产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什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唯答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划涉及购置补贴、节能减排、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指昌慧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迅饥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3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也是企业在2023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3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3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3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猜你喜欢